发布日期:2024-09-02 08:52 点击次数:147
【编者按】2015年8月11日至15日,由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安徽省音乐家协会主办,安徽省音乐家协会梅庵琴社承办的“清音·徽风”活动在合肥、黄山等地举办。本文为苏州琴家吴光同先生在座谈会上的发言。
时逢査阜西先生诞辰120周年,在缅怀查老为中国近现代古琴传播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同时,不禁想起査阜西先生与我的祖父吴兰荪在八十多年前以琴会友因琴结缘的一段深厚友谊。而两位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极尽努力充分酝酿周密筹划,与李子昭、周冠九、彭庆寿、王寿鹤、郭同甫及庄剑丞等诸位琴坛前辈共同发起了今虞琴社,这更是中国近现代琴坛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一段佳话。
吴兰荪先生
由湘入吴 屡得琴缘
我的祖父吴建字兰荪,于公元1883年出生在湖南省汉寿县。1909年祖父举家迁居江西南昌。时至清末,风气渐开,地方上办起学堂,提倡教唱“学堂乐歌”,由于祖父吴兰荪,祖母张荣荪均爱好音乐,善歌唱,能吹萧、笛,经人介绍都进学堂任音乐教员。祖父幼时受私熟先生熏陶,对古琴有着特别的感情,于是就按照旧货店里所见到的古琴式样,自己动手斫琴并学着弹奏起来,期间他也得到了岭南派琴师传授琴艺。
辛亥革命爆发后,吴兰荪收到少年时私塾同窗暨同乡好友朱熙来信,信里邀请他去苏州。当时朱熙自日本仕官学校毕业,在江苏军阀齐燮元手下任镇守使第二师师长。吴兰荪携家来到苏州以后就任了第二师军需长一职。在苏州时祖父陆续购置了几张传世名琴“虎阜梵音”“衡阳晓钟” “虞廷清韵”及《五知斋》、《自远堂》等琴谱,利用军务之暇在家研习琴学,并与吴地琴人交游切磋,渐得吴派遗韵和虞山风骨。
在上世纪早期,吴地琴人雅集中有两次在中国近现代琴史上意义非凡地位特殊,祖父分别参与组织和参加了这两次琴会。
1919年仲秋,由吴地名士叶璋伯、顾麟士、川派著名琴家吴浸阳、以及吴兰荪等,在苏州怡园倡导并发起了一次全国范围的琴人集会,这场辛亥革命之后吴中地区首次盛大琴会使得当时分散在东西南北的琴人实现了跨地域的深入交流。而对于当时受到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崇洋思潮冲击,显得日渐衰微的传统古琴艺术而言,这次琴会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各家琴学流派风格的传播与传承,对古琴艺术此后百年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和深远的影响。首次怡园琴会共发出函柬四十九封,莅会琴人三十三位,当场操缦者十四人。吴兰荪演奏了《平沙落雁》,并即兴赋诗一首。
图片
一九一九年(阴历八月)怡园琴会琴人在面壁亭合影(1)前排左起:2 吴兰荪(《平沙落雁》)4 吴浸阳(《阳春》)
图片
一九一九年(阴历八月)怡园琴会琴人在藕香榭合影(2)左起:10 吴兰荪 14 吴浸阳
1920年吴兴周庆云在上海发起晨风庐琴会,海内外琴界名宿闻讯纷至沓来,九嶷杨时百、诸城王燕卿、西蜀吴浸阳均到场,祖父携次子我父亲吴兆基(字湘泉)赴会。其中操缦者有33人,诸如王燕卿、黄渔仙、彭祉卿、顾梅羹、杨时百、吴兰荪、夏一峰、李子昭、郑觐文、郑玉荪、徐立孙等。
图片
图片
一九二三年,齐燮元在江浙交战中败北下野,朱熙师部解散,吴兰荪亦随之卸任。是时,祖父在苏州盘门瑞光塔畔城根七号购地五亩,建平房十间,园中遍种桃树数十株,间亦种有李、栗、枣、桔、葡萄、桂花、海棠等,此外又得一弯小溪,两岸绿柳成荫,并专养兰花数十盆,祖父还于门前亲自题写了《琴园吴》的园铭。自一九二四年起,祖父祖母上扶太祖母,下携伯父兆新(湘波)、父亲兆基(湘泉)、叔父兆奇(湘琦)三子及兆和(湘文)、兆琳(湘珩)、兆瑜(湘岺)三位姑母阖家迁入新宅定居,直至抗日战争爆发。
十余年间,祖父在琴园这方宁静之地终日弹琴读书种树养花与世无争。闲居岁月里,祖父最爱吟咏宋人程颢的诗作:“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他还时常吟唱沈心工的一首学堂乐歌《秋之夜》:“暑气全消,云淡青天高……求福求名总徒劳,还是读书好。”祖父生来性格淡泊,厌恶趋炎附势之流,常教诲儿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又表示他最钦佩南宋爱国文人陆游的人品并欣赏放翁诗词。
祖父与査阜西先生的相识、交往也正是开始于此时。
图片
查阜西先生图片
一九三五年重阳节苏州怡园琴会面壁亭合影,会上倡议结社今虞
左前:1 吴兆琳(湘珩、坐石上)2 吴兆和(湘文)3 吴兰荪
4 吴兆瑜(湘岺)9 吴兆基(湘泉)11 査阜西
此次怡园会琴之后,查阜西先生会同祖父吴兰荪及李子昭、周冠九、彭祉卿、王寿鹤、庄剑丞等诸位琴家,共同发起创立“今虞琴社”。一九三六年三月在周冠九觉梦庐府第召开今虞琴社成立大会,琴社决定由査阜西先生担任社长,祖父吴兰荪、周冠九、荘剑丞诸君承担琴社日常工作。并举行琴社首次雅集,首次月集祖父弹《阳春》,査阜西爷爷弹《潇湘水云》……,会后合影留念。
图片
一九三六年三月在周冠九觉梦庐府第今虞琴社成立并举行首次雅集前坐:査阜西(潇湘) 二排左起: 4 吴兰荪(阳春)
自今虞琴社成立后,祖父与査阜西先生均踊跃参加琴社月集活动并操曲助兴。首次月集祖父弹《阳春》,査阜西弹《潇湘水云》;第二次月集査阜西弹《渔歌》、《平沙》,祖父弹《白雪》;第五次月集并祝李子昭先生八旬大庆,査阜西招待外地琴人到访者住阊门外旅店,今虞琴社方面则由社友黄培根女士(周冠九夫人),及姑母吴兆琳(湘珩)、吴兆瑜(湘岺)等负责照应 ,雅集毕合影留念;第七次月集在上海觉园举行,祖父弹奏《白雪》,査阜西弹《潇湘水云》,并配箫与彭祉卿合作琴箫合奏《渔樵问答》,此次雅集还被佛音电台制成节目播音。据不完全统计,从三四年至三七年短短的三、四年间,我爷爷与査爷爷一起参与的有记载的雅集,竟然有十一、二次之多。
图片
一九三六年今虞、广陵、青溪、梅庵琴人雅集并祝李子昭八十大寿合影
前排左起:3 吴兆瑜(湘岺、鸥鹭)4 吴兆琳(湘珩、渔歌)
二排左起:1 査阜西(鸥鹭)三排左起:2 吴兰荪(石上流泉)
一九三七年,今虞琴社出版《今虞》琴刊,苏州琴会也盛极一时成为全国古琴交流中心。惜好景不长,随着芦沟桥一声炮响,日寇铁蹄全面入侵,苏州于当年十一月十九日沦陷,今虞琴社的活动也被迫中断,并移师上海。
南北相望 山高水长
一九三八年春,盘门琴园吴家故居屡遭日寇劫掠破坏已面目全非不能居住。后几经转辗,祖父安家于苏州吴殿直巷十二号,不幸的是国难祸及黎民百姓,由于缺医少药祖母张荣荪于一九四零年病故,姑母兆瑜(湘岺)、兆和(湘文)也相继因病早逝。
解放后,祖父随父亲吴兆基全家仍居苏州,査阜西先生则举家北上在首都定居。虽然远离南方,但查先生对于祖父的生活健康等状况以及父亲等吴家后辈的琴学成长,始终念念不忘给于关心和帮助。
一九五六年春,在査阜西先生的安排下,全国古琴调查组北京古琴研究会的王迪、许健二位同志前来苏州拜访祖父和父亲,并为他们录了音。同年,中央音樂學院擬開設古琴專業,查阜西先生来信,欲从父亲吴兆基和常熟琴人吴景略中择选一人北上任教,当时父亲剛調入江蘇師範學院生活安定,而吴景略在四九年以后尚無正式工作單位,父亲便向查老去信改荐吴景略前往應召(见父亲吴兆基的自传《操缦随笔》)。
图片
1 汪星伯 2 吴兰荪 3 王迪 4 吴兆基(摄影:许键)
图片
图片
父亲吴兆基的自传《操缦随笔》文稿其后,在整理全国十七个地方的琴人采访报告中,査阜西为文化部与音乐研究所推荐介绍了一批琴人,其中有杭州的徐元白、四川华阳的顾梅羹、梅庵派传人徐卓、四川的俞绍泽、上海的沈草农等,也包括了祖父吴兰荪。查先生还向政府打报告请求对于一些年事已高,不能工作的琴家给予补助:“苏州的吴兰荪已经78岁,传统文化和古琴技艺很高,能制琴、修琴、鉴定古琴和书画,南京博物馆和苏州的文院会都想起用他,但未被吸收……”(上述见傅暮蓉编撰的《剑胆琴心—査阜西琴学研究》)
一九五九年,郭沫若所作歌剧《蔡文姬》公演,全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北京古琴研究会(由査阜西举荐),特邀当时善操琴曲《胡笳十八拍》的五位琴人(上海姚丙炎,北京管平湖、吴景略、杨乾斋及我父亲吴兆基)进京录音,并于全国文联大会堂会演,是年父亲五十二岁,生平首次去到首都,其时天安门广场正在铺砌水泥方,人民大会堂工程也行将竣工。在京驻留期间,父亲登门拜访了“査叔叔”(见父亲吴兆基的自传《操缦随笔》)。
同年,査阜西先生风尘仆仆来到苏州:“11月8日(星期日):访吴兰荪……兆基夫妇均不在(恰好赴沪参观),其幼子(即本人)不认余, 长女导至兰荪床前,状如半毙,谓不能见余,惟言语尚清晰耳,状极凄怆。”(该段文字引自査先生日记)南北相阻时经多年,老友再见恍如隔世。
一九六零年二月二十六日,祖父吴兰荪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之初,我前往北京,父亲吴兆基反复叮嘱要求去拜见“查爷爷”,可惜未能如愿,但经许可实地瞻仰了査老的寓所。这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北京小院子,坐落在地安门附近的南锣鼓巷64号。进门一个园地,培植几株树和花草,三间正屋坐北朝南,南墙下有两间小屋,里面放置一架钢琴,还有一台幻灯机。正室前厅是会客室,后面是书房。书斋布置得既雅致又实用,琴桌在前部,桌上置二张琴,壁上还挂了几张琴。书桌靠后部,四周书架上已空空如也。据说原来都放着琴谱和史书等,由于都是“四旧”给破了。案头原来都是老人家的大量手稿,结果也都被统统“上缴”了。在这里,虽然可以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但也能强烈地感染到书斋主人潜心倾注在古琴事业上的精神。
文革后期,我父亲落实政策恢复自由并开始上课(当时大学里已有工农兵大学生了)。欣喜之余,父亲写信给他的査叔叔汇报情况。査阜西也欣喜的回了信。可惜的是大量的来往书信均毁于“文化大革命”。
就在十年浩劫即将结束之际,神州大地将再度响起七弦琴声时,查爷爷却于一九七六年七月十日永远离开了我们……。
今天有幸参加查阜西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活动非常高兴,我们一定要继承他老人家的遗愿,将中华民族的国粹—古琴艺术很好的传承下去。
2015年7月29日
图片
吴光同先生在清音·徽风纪念座谈会上发言吴光同,现任中国古琴学会理事;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员;苏州市古琴学会副会长;吴门琴社副社长;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受祖父吴兰荪、父亲吴兆基先生琴学世家熏陶,深愔吴门琴韵精妙。十岁时随父亲吴门古琴宗师吴兆基先生学琴,尽得其传。独具吴门“简劲清和”的琴风,是吴门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